我国成功发射高分905号卫星搭载多功能试验卫星和天拓五号卫星
▲8月23日10时27分红外水平测量仪,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905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还搭载并发射了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新华社发(王江波 摄)
8月23日10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905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任务还搭载并发射了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高分905号是一颗光学遥感卫星,地面像素分辨率达到亚米级。 主要应用于土地普查、城市规划、土地确权、路网设计、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息保障。
——新华网
“天琴一号”首轮实验结果好于预期
▲“天琴一号”于2019年12月20日在太原发射。图片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天琴一号”实验卫星首轮实验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经典引力与量子引力》上。 结果表明,“天琴一号”在轨验证的各项技术指标不仅超出了任务预期目标,而且超过了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 部分技术指标比国内现有指标高出两个数量级甚至更多。
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天琴工程”首席科学家罗军表示,“天琴一号”的核心任务是验证空间惯性参考技术,这是空间惯性参考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体系的核心技术。 包括高精度惯性传感、微N级连续可调微推进和无拖曳控制三大关键技术,以及高精度激光干涉技术、高稳定性温控技术和高精度中心定位技术-质量控制技术。
——《人民日报》
麦茬大豆免耕覆盖精量播种技术研发成功
从中国农科院获悉,由中科院牵头的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研制成功大豆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新技术——麦茬大豆免耕覆盖精播技术农业科学学院。 经初步试验论证,该技术表现出提高播种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率等多重优势。
东北平原和黄淮流域是我国两大大豆主产区。 在黄淮海流域,农民通常在夏季收割小麦,然后种植大豆。 秋季大豆收获后,轮作小麦,形成一年两熟的种植周期。 长期困扰大豆播种的一个问题是,上一茬小麦收获后,大量秸秆留在地里,导致大豆播种后发芽率低,焚烧秸秆污染环境。
——新华网
重组蛋白COVID-19疫苗获国家临床试验批件
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该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COVID-19疫苗已于8月21日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该疫苗针对SARS-CoV- 2、利用其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阻止病毒感染人体细胞。
该疫苗利用昆虫细胞在培养基中繁殖,将新冠病毒的基因导入昆虫细胞中。 以昆虫细胞为“工厂”,生产高质量的重组疫苗蛋白,并进行精制和纯化。 该技术易于投入大规模生产。 市场。 据悉,昆虫被用来生产重组蛋白疫苗。 宫颈癌疫苗和流感疫苗已在欧美国家上市,其在人体内的安全性已得到验证。
——《科技日报》
我国首台红外天窗背景测量仪研制成功
▲光学模型及测量仪器外观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月23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近代物理系“核探测与核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健研究团队经过两年的研究,攻克了红外观测的微弱信号检测和高增益灵敏放大。 、暗流及背景噪声抑制、高真空低温封装、高精度数字锁相放大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红外光谱扫描天光背景测量装置。 相关成果近日发表在该领域知名期刊《JATIS》上红外水平测量仪,并申请并授权了专利。
红外观测是天文研究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优秀的台站和探测器,我国红外天文研究发展严重滞后。 随着我国天文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国天文学界对拥有红外天文观测能力的渴望变得更加迫切。 近期,我国多个大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项目得到了天文界的支持。 为保证这些大型设备建设成功后,红外观测仪器研制和红外天文观测研究能够顺利高效地进行,必须在相关候选地点进行红外天窗。 背景测量。 红外波段天空背景辐射的强度极大地限制了红外望远镜和其他观测设备的一些重要性能,例如探测深度、可观测的极限星等以及天文成像系统的曝光时间等。
——《科技日报》
首次观测到从银河系中心喷出的冷气体
▲美国宇航局
最近,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发现银河系中心喷射出一种致密的低温气体。 这些气体的来源仍然是个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麦克卢尔表示,当星系失去质量时,它也会失去一些可用来形成行星的物质。 如果损失了足够多的物质,星系就无法再形成恒星。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银河系的未来可能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自十年前发现费米气泡以来,银河系中心的风一直是科学家研究的焦点。 观测表明,银河系中心不仅喷出热气体,还喷出密度更大的冷气体。
——《科技日报》